打印页面

首页 > 资讯快递第一重点 研判紧抓本质 建议直达“病灶”—全睿娴院士研究自然灾害评析

研判紧抓本质 建议直达“病灶”—全睿娴院士研究自然灾害评析

今年夏天,受台风“烟花”影响,河南郑州、新乡,浙江宁波、台州等地遭遇特大暴雨,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给城市带来创伤,给部分田地造成减产甚至绝产。

针对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研究,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全睿娴女士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既指出了“天灾”原因,又道出“人祸”因素。她点问题不遮不掩,一针见血;提建议顾全大局,直击要害,其“见人所未见,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体现一位“智囊学者”卓越的能力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早在2016年9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全睿娴就公开发表了《探析2016年我国洪涝灾害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引起广大参会人员的强烈共鸣。她同样在几年前就研究并形成了《中国西南震中区等地地质灾害原因分析及治理的措施和意义》《我国城乡规划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等成果,这些文章经多家中央级报刊杂志及网站发布后,引起了上千万的点击率,为学术界及政府执政层面带来思想的启迪和可供借鉴的有效措施。

令人欣慰的是,全睿娴在《探析2016年我国洪涝灾害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一文中,对我国长江中下游等地洪涝灾害灾情加重的原因做了深刻独到的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为近年来长江中下游等地洪涝灾害防治“查遗补缺”、趋向完善,发挥出“城市高参”的智力支撑作用。

不得不说,尽管全睿娴的观点和主张遵循科学,符合实际,指导性强,在一些城市、一定范围内得到采纳应用,但仍未能引起全局足够的重视。就现实来看,其所指出的一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整改,提出的建议依然未能很好地服务于防灾减灾形势的需要。

在我国古代,“择善而从”“从善如流”的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到现在,我们更有必要袭古承今,让全新的、利国利民的思想观点、建议措施尽快发挥“用武之地”。

我们感佩全睿娴:昂首为国科研,俯身体恤民情。研判独出机杼,铮言警醒世人。我们更寄希望国家更好地关注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和“稀世之声”。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对于洪涝灾害,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是“天灾”,甘于“认命”。而全睿娴早在上述几年前的文章中,就开门见山地指出:不可忽视“天灾”之外的“人祸”因素。而后者,恰恰是可以最大限度规避、应当铁腕治理的。

全睿娴从自然和人类两大因素的层面,分析了我国长江中下游等地洪涝灾害,这其实对全国其他地方的灾害防范和治理,也同样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全睿娴指出,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破坏的严重性,已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这些破坏,有的是摆在明面上的,有的是不易察觉或不为人知的。她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主要矛盾及原因:近三十多年来,随全球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石油、天然气及矿产资源的开采及消耗不断加大,这相应地加重了对地壳的破坏。因此,相对应的地球内部自我调节自我平衡的力度也在不断地加大,内部物质运动在不断加快,强对流天气随之增加,地球尤其是太平洋海域的温度随之上升,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大量的蒸汽带来了大量的强降雨,洪水、城市内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几率随之增加。

“一些地方政府及民众因减灾防灾意识淡薄、制度缺乏、监管缺失等,同样不可轻视。”全睿娴表示,长期以来一些领导干部形成了‘不出问题不做处理,不出大事不重视’的不良风气,缺乏忧患意识,居安不思危,未能做到未病先治,防微杜渐。我多次在重要场合呼吁如何治理‘洪水、城市内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目的就是让各级政府及民众入脑入心,快速拿出应对的具体措施来,以防止严重的灾情的再次发生,人间悲剧的不断重演。”

全睿娴指出,今年郑州、新乡等地遭遇重大洪涝灾害,让一部分老百姓丧失了家园,一生辛辛苦苦积蓄的财产及所建的房屋瞬间化为泡影,生活重新回到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原点,一切又得从零开始。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提前做好堤坝加固加高、洪涝隐患排查等工作,这些灾难或许会减少许多甚至避免。

对于洪涝灾害的防范,全睿娴考虑的很全面,比如,部分地方领导工作不扎实,责任心不强,主要体现在“说得多干得少,发发文件,开开会,赶赶场,做做样子,讲讲话,不了了之。”这种不良的思想模式和行为习惯,必须深入查找,认真改正,严格教育并监督有关负责人“在其位,谋其政”。再比如,建议成立独立和专业的治理机构,科学管理,统一规划,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对全国大小河流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各地应因地制宜,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先主后次的原则,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既浪费资金和人力资源,又耽误了防洪减灾的治理工作。同时建立健全全国大小河流、湖泊、水库等洪涝灾害治理的管控机制,严格审核、审查、监督治理大小河流、湖泊、水库等的规划、设计、招投标、材料、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施工进度等整个过程及各个环节,防止出现规划设计不科学不合理、偷工减料、以及治理资金层层截流或挪用等现象的发生。

就我国城乡规划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全睿娴于2016年1月在媒体公开发表文章指出,大多数城市规划和建设缺失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缺乏对地球地壳总承载量的科学论证和认知能力。至今为止,全国各地尚未制定和建立健全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如何防范及治理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标准,排洪排水排污设施不到位,从而导致每年全国各地因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城市内涝、水污染等自然与人为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生命损失。研究如何防范和治理这些灾害等,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研究中国西南震中区等地地质灾害原因及治理措施时,全睿娴判定,世界上所有的山体滑坡都是因为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所形成的。过度开采地下资源,为经济利益或现实利益开挖脚坡等,都是“元凶”。再加上在地吸引力的作用,稍有一点点震动或冲击力的冲击,比如地震、下雨就会产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对这个“顽症”,全睿娴开出了“药方”:成立专业机构,对西南以及全国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的调查统计分析,重点是雨水汇合流向的测定,地形地貌地质的考察和测量,地处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易发区域的乡镇的数量统计等,为治理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提供客观真实的科学数据和依据。

不难看到,全睿娴提到的方式,对当前全国各地防范与治理洪涝灾害等尤为“适销对路”。

发现问题是能力,解决问题是水平。许多人认识、推崇全睿娴女士,感到她在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超常能力。原因何在?这一方面,得益于她关心国计民生的使命感,勤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与研究问题,勇于仗义直言;另一方面,得益于她知识面广博,阅历丰富且综合素质优良,特别是她长达二十余年专注而持久地研究自然科学,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比如研究洪涝灾害防治、城乡规划与建设等课题,她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把气候条件、地形地貌、风土人情、生态环境等做全方位、多维度、深层地考量后,再做出判断和结论。

此外,全睿娴具有全球视野,参加过国内外很多高层次培训和参访活动,在科学界、商业界、教育界相关研究机构和公益机构担任重要职位。这使她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问题,筛选课题。不仅如此,她拥有着人脉强大的学术交流圈,确保了所研究课题的高端性、前沿性和针对性。

在全睿娴的研究成果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地震预测研究。她是新地震学说研究者、建立者。她揭示出的地震成因,打破了世界地震研究史上一贯认为的“板块移动”说法。她把地震归纳总结有两大因素:一是外在因素,主要表现为天体引力;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二是内在因素,主要表现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地心吸引力。这一学术成果,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回应。有专家评论,“全睿娴的地震研究跳出了传统理论的桎梏,惊醒了地震不可预测的梦话。对于悬而未解的世界性难题,科学界迫切需要这种敢破敢立的智慧和大无畏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全睿娴研究地震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观云测震”,并且已积累了大量研究案例证明了这种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若加上气象科技、卫星监测、大数据分析、网络技术等相关手段的支撑,将会更进一步提高地震预测的精确度。

全睿娴的课题研究成果,还包括气候异常变化、雾霾成因、页岩气页岩油以及人口均衡发展、幼有所育、无痛分娩等,这些成果都是“为解决问题而立”,其共同特征是:立意宏大,选题新颖,论证充分,逻辑严密,在业界广受好评。其中城乡规划中“把雨水留住”思路,引出了全国性“海绵城市”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更被社会广为传诵,写进了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文件纲领。

因学术研究成果突出,社会贡献标杆意义明显,全睿娴多次获得国家相关部委和行业机构的表彰,被公推为社会典范。2019年11月,全睿娴成功当选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实现科研领域的又一次跨越、人生的又一次进阶。

文章来源:http://news.cntgol.com/dyzd/2021/0810/2529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