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资讯快递第一重点 奋斗新时代 奶香别样浓

奋斗新时代 奶香别样浓

牛奶被当代人视为“补钙佳品”,但相比海外乳制品品牌,中国乳制品的一大劣势是生产成本高。主要是因为奶牛养殖成本高,背后的进一步原因是饲料价格较高。很长时间里,中国都存在牧场饲料进口依赖问题。在成本压力和原奶价格波动下,有一群人正在为改变这一现状做出自己的努力。中国的牛奶战争,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图片1.png

这就是系列微纪录片《宁夏故事》的主人公们,他们用自己的执着与坚持,从奶源建设、乳品加工等各方面大力推动宁夏“奶业振兴”。

宁夏地处北纬38度上下,被国际公认为“黄金奶源带”之一。1962年,宁夏建立了第一个专业化奶牛场,宁夏的自产牛奶走向了百姓的餐桌。宁夏,正在改变世界奶源地的“版图”。

图片2.png

梦想

丁秀琴小时候,住在山坳里,一头奶牛要养活一家人。从那时起丁秀琴就梦想着,有一天也能有一头自己的奶牛。后来,家乡来了一群在这里寻找奶源的城里人,他们告诉丁秀琴,宁夏是天生的奶源福地,但想要生产好的牛奶,还要改变奶牛的养殖模式。

1984年,丁秀琴试水饲养奶牛。她建起了现代化养殖场,把挤奶桶,替换成了干净的计量瓶式挤奶机,把河水,变成了净化水。她养的奶牛每天只吃52公斤的饲料,不能多也不能少。丁秀琴告诉村里人,这样可以让牛奶的价格翻一倍。于是,志同道合的村民也越来越多。2006年底,她带领村民开展合作社奶牛养殖,采用“奶牛托管”模式,通过“合作社+园区+养殖户”的运营模式,养殖成本明显降低、养殖效益大幅度提高,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农户发展奶牛养殖业的信心。短短一年的时间,丁秀琴的合作社共发展2800户养殖户。

2018年,她成立了自己公司。目前,公司员工总数近600人,养殖奶牛总数达2.2万头,日均产奶330吨,逐步实现了奶牛养殖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

图片3.png

挑战

海外留学归来的杨建国博士,第一次来到宁夏的时候,很惊喜。黄河水灌溉着沿途的土地,长出奶牛最钟爱的草料。但是,这里的饲草纤维粗糙,不利于奶牛消化。杨建国便开始在牧场搞起了科学实验,他在苜蓿草中,添加了淀粉和糖蜜。这样既软化了纤维,更让奶牛吃到的每一口草料都营养均衡。而“一把草一把料”的养牛传统,已经跟随了这里的几代人。起初村里人不明白,这个外来的年轻人为什么要改变这一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村里人的牛奶产量比以往提高了三成,杨建国说,这是“苜蓿裹包机”技术,村里人不记得这个技术到底叫什么,但是他们记住了这个年轻人。宁夏,是国内最早成功使用“苜蓿青贮裹包机”技术的地区,目前,宁夏鲜奶人均占有量和单产量全国第一。

图片4.png

命运

生在西吉县的白洪福,记忆里只有风沙的味道。风卷起沙土,遮住了路,到了白洪福这一代,他不想种地。白洪福听闻山外有一群人,在黄河边建了一座牛奶加工工厂,大学毕业后,他走进了这间工厂,在这里,他第一次尝到了城里人说的牛奶是什么味道,他很想让母亲也尝一尝。白洪福从一名普通计量员开始做起,到如今已经担任了质量工程师,他喜欢空气中弥漫的牛奶味道,因为它可以让家人走出大山,住上新房,过上好日子。2010年以来,伊利集团在吴忠累计投入超过30亿元建厂,解决当地农户就业岗位6000多个。

我们不知道,杨建国种的苜蓿草,有没有送到丁秀琴的牧场;也不确定,白洪福喜欢的味道,会出现在谁的餐桌上。但我们知道,一杯牛奶,串联着宁夏人自己的生活,自信的、踌躇的、挚爱的,让我们希望的事,变成希望的样子。

图片5.png

系列微纪录片《宁夏故事》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出品,北京中澜视讯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承制,文化短视频品牌“看鉴”全网宣发。为前进中的宁夏喝彩,为普通人的梦想加油,敬请关注《宁夏故事》全系列内容呈现。(作者:王敏)

文章来源:http://news.cntgol.com/dyzd/2021/1210/2545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