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第一重点

长城的12个关口-雁门关(四)

2020-11-09 10:30

摘要:明朝的实力自始至终不足以一举消灭蒙古人的威胁,它一直没有停止对长城的修建。除了加强边境线上的外边长城,明朝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形成多重防线。

明朝的实力自始至终不足以一举消灭蒙古人的威胁,它一直没有停止对长城的修建。除了加强边境线上的外边长城,明朝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形成多重防线。明朝还在长城的关键位置上,利用核心关口部署了重点防线。长城内三关,包括北京的居庸关和河北的紫荆关、倒马关,是保卫京城的贴身防线。长城外三关,包括山西的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是保卫华北的第一线。

雁门山位于山西代县境内,群山连绵,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南北屏障,山上有一个缺口,像是为南来北往的候鸟大雁留了一扇门,雁门山因此得名。雁门山这一道南北屏障,还是中原与北方的分界线,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雁门,则是一条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时期,这里是晋国的北部边防,战国时期,这里是赵国的北部要塞。秦、汉时期,大军多次从雁门关出发,北击匈奴。北魏攻占雁门关,进而南下统一了中国。隋、唐防突厥、北宋防契丹、明朝防蒙古,雁门关一直正面对敌,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地位。雁门关这个古战场,是长城关隘中战事最多的地方。据统计,雁门关外,在两千多年间,两年一小仗,十年一大仗,曾经发生过一千多次战争。不止一位皇帝到此御驾亲征,众多将帅在这里留下了名字,无数士兵在这里失去了生命。

我们从大同出发前往雁门关,在雁门山下,路过了一片汉代无名将士墓葬群。二百多座高大的墓丘,在旷野中连绵起伏,寂静无声,却隐隐带来了刀光剑影古战场的感觉。汽车一路盘山,到达海拔1400米的雁门关。两侧山峰对峙,中间一道山岭,雁门关城就建在山岭之上。关城两侧长城随山势蜿蜒而去,锁住了山中唯一的通路,这就是传说中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绝壁险关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雁门关城,是在明朝关城的位置上复建而成。当年的明城墙,高10米,周长1公里,仅剩下东、西、北三个城门和一对石狮、一副石旗杆及几块石碑了。

关城东门,嵌着“天险”二字石匾。天险门外,有一座李牧庙。李牧是战国时赵国的名将,他镇守雁门关时,从不主动出击,每当匈奴入境掠夺,就退入城堡。匈奴一无所获,却总觉得自己是胜利的一方,产生了骄傲心理。李牧乘机诱敌深入,一战击败匈奴主力,创造了步兵围剿骑兵的奇迹,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关城西门,嵌着“地利”二字石匾。地利门上,有一座纪念杨家将的“六郎庙”。北宋抗辽,老将杨业战功赫赫,最终牺牲在战场。杨业有七个儿子,都曾随他戍边,六子杨延昭镇守雁门关,以身殉职。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也是一位守边名将,续写了杨家将的传奇。中华民族自古仰慕忠臣良将,杨家世代忠良,一直为后世传扬。

北门是雁门关的正门,砖墙上嵌着“雁门关”的匾额。北门外保存了一段雁门古道,原石垒筑的路面,崎岖难行。路边有一块石碑,我原以为内容会与某次战争有关,写的却是:雁门关一带商队来往较多,因为抢路屡起事端,官府特此规定,出关靠右,入关靠左。原来这是清朝的交通告示,那时候雁门关已不是军事堡垒,而是中原通往塞外继而欧洲的一条重要商道。

于是我发现了,硝烟弥漫的雁门关,一旦走出战争,便有了人间烟火的另一面。

(作者简介:张一帜(HARRY ZHANG),男,2004年出生,自幼在加拿大长大,2013年回到中国,现为清华附中国际部11年级学生。爱好旅游、摄影、人文地理、历史文化、影视制作、写作等,是中国长城学会会员,走遍长城十二座关口,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并用中英文撰写了游记。)

责任编辑:李雨恒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