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盐马古道守护人杨兴源,古代云龙道路交通线路,石门至保山(3)
摘要:雒马大道,我们从石门往南行至宝丰古镇至大栗树这段路称为雒马大道。
雒马大道,我们从石门往南行至宝丰古镇至大栗树这段路称为雒马大道。我们经过青云桥往南到木瓜笼桥,再行1公里到污水处理场,西岸的金马箐口南面属宝丰界,我们顺公路南行到大石灶宝丰东山公路叉口,顺石大公路行500米到蛇箐沘江底至山顶,此处为宝丰和石门镇交界处,南属宝丰北属石门镇,再往南行到灵岩佛影(烧香不见彿)此处,据考证。
考灵岩佛影
云龙远在汉朝时就有以比苏县的名字命名。在《云南滇志》,《大理府志》中记载,杨波远大士不知自何至。相传为东汉时人,神異救世,人乃号神名。大士年数百岁出没无时至常骑三角青牛消遥,善观风化,凡今滇省(云南)盐井宝处,皆远所示。凡云南盐井所处之地都是杨波远所提示的。波远后游苍山间偶宾川鸡足山迦叶,在苍山三陽峰下设供陈石作案,居住在此地。杨波远所做的遗事。烧香不见佛。据考证杨波远将雒马盐泉明示给当地族人并骑着三角青牛远远半空离去,并在金麦的青草屋燕子窝崖壁上留下人手柱杖往南行的白色人影像。后人为了纪念杨波远给宝丰(雒马)指示的盐泉,特设香案。是拜谢杨波远设的。岁月沉久多人不知来历,烧香不见佛现在还存有,过往行人却有上香散拜的习惯。我们继续南行并到瓦公河,现在有建成新公路桥。再南行往长亭寺爬行到大雒马邮亭,在云龙州志康熙志记载,江泮驴蹄八迹,世传张果之遗事也。又称为雒马仙踪,雒马由此得名。古道经石城金吉星翻到浪泥场,过象鼻山到母猪龙箐,到宝丰石碑坊。过宝丰桥是砥柱桥前身,八大盐井销售都要到云龙州署盐局办理通关文书。到盐局过砥柱桥,桥宽一丈五,长二十四丈,中间有圆型巨石其上有桥墩,为两孔,马胺型桥。有瓦顶。桥面有把总兵往守。砥柱桥在嘉靖七年建成风雨桥瓦顶,之前为木桥,更古远时为腾桥,称之为砥柱腾挢越千年的说法。
张相衡书《泳砥柱桥》
沘江波浪涌如潮,
砥柱中流万里挢。
石骨一拳排象鼻,
铁索千丈系虹腰。
云江锁住山川气,
金井撑开日月杓。
往来人从天际过,
河声浩浩马萧萧。
云龙州志康熙志,雍正志中盐政一块记载八大盐井的地理位置。宝丰盐井称雒马盐井分别有,金泉盐井,石缝盐井,河边盐井,民居盐井。雒马盐井日产卤水42O背散给420灶户,金泉盐井日产140背,河边盐井石缝盐井未记数。年採盐可收三万八千两白银。
云龙雒马盐井
宝丰盐井现在已恢复,雒马古盐井,昼夜有咸咸的盐水採出。
《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大理大民间传统歌谣精选》
雒马盐歌
盐津石头白花花,
唤羊舔盐必哗哗。
银钱点点卖盐坨,
做盐生意走八方。
东边驮盐到昆明,
南边驮盐到腾越。
西边驮盐到缅甸,
顺江北上到藏区,
雒马盐巴驮不完。
宝丰河边盐井遗址
宝丰古镇在乾隆时期的盐课提举司尹体达
在宝丰古镇还有两块盐课提举司牌扁写着《儒林树范》
调任白盐井盐课提举司大理府云龙州纪录九次郎为。
秉善生员尹体达立
大清乾隆叁拾弍年吉旦
讲的是乾隆三十二年大理府云龙州知府任命尹体达为白盐井盐课提举司,此扁为尹体达所立。
还有一块《工资井养》
调任白盐井,盐课提举司大理府云龙州纪录九次郎为
尹学圣立,
光绪捌年菊月吉旦
这一块《工资井养》讲的是
大理府云龙州尹授权尹学圣为白盐井盐课提举司。为尹学圣立。光绪三年菊月。
在华阳国志载汉朝时期比苏县布贯二头长賦税给郑纯一觔盐当时汉朝比苏县就赋税,比苏属永昌郡。《后汉书,哀牢传》割益州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六县谓,不韦,嶲唐,比苏,邪龙,等县也。汉朝永平十年置益州西部都尉。又写到中国最西这有一条江,澜沧江东侧兰坪河谷(沘江)南连云龙永平界北此地为比苏县原故县址。这地理位置就是宝丰。比苏是边远重县重就在于有盐,以煮卤技术见重,以保山,腾冲所仰。描述了宝丰是比苏县址,採盐。
我们顺着东岸南行至雒马桥原址,这里是小雒,此桥比砥柱桥更久远。往南行到杉坪坝路口继续往南行,到瓦槽河桥,再往南行致惠民桥,惠民桥初建年代不祥,清朝叫胡程章的县令修复。继续往南到南新又叫火烧地沙坝是宝丰乡的南新村。有60多户村民每周五赶集。往南行到棉花地,再往南行到到大栗树的石房。再往南到马鹿塘有温泉水有咸味。再往南到披脚,到中远河再南到船口。顺沘江下到治炼场是滇缅公路交汇点再往南2公里是滇缅公路的小铁桥原址,滇缅公路东起昆明西至缅甸腊荗全长1123公路,1935年冬宝丰董泽先生的堂哥董钦撰写的《建修滇缅公路意见书》这段公路下期又讲。
永昌大道,觉路遥远,雄关耸峙
我们从功果桥东岸永昌大道南到永平的柒攀村,然后到杉阳古镇往西行至山顶,有座寺叫江顶寺,此处有永昌大道完整的路段在寺门口有圆型门南北通道门眉两写《觉路遥远》另一面写着《雄关耸峙》,寺中景色最佳,有许历史文物碑记,寺门口的道路被踩踏为4米多高的深槽底层有花岗石路。
汉朝时叫兰津桥,后叫霁虹桥,现在为永保高速铁路桥
我们看到了澜沧江上的善德桥碑记载,现在的永保高速铁路桥原名霁虹桥更远时期叫兰津桥,东连永平杉阳西连保山水寨,汉武帝刘徹西争云南缅甸越南必经之路。讲的是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西争所经过的地方就是这永昌大道。兰津桥历是通往东西面的第二丝绸之路永昌大古道东通博南古,往北通比苏县的雒马大道,汉朝时比苏县属永昌郡。兰津桥(霁虹桥)是通衢的咽喉,江东博南山气势磅礴,江西罗岷山立壁千仭,桥飞架,在雄山上险水之间大有虎踞龙盘之势,是古老的山水桥梁风景组合。千百年多年文人曾在此石上刻下西南第一桥,天上星桥,金齿咽喉,等几十副字画。证明了此桥在国际,地方的重要性和几千年历史的见证。在两晋时一个叫常璩的写了华陽国志,1962年至1982年任乃校铺华阳国志是中有权威史书,在书中证载汉武帝刘徹,汉德广,开不宾,占傅南,渡兰津,攻占西南,云南,缅甸,越南时,渡兰津桥,就是兰津桥,就是现在所经过的永平杉阳跨谰沧江上的高速铁路桥。又称为永昌大道。
怒江上的双虹桥
至永昌府后继续往西行并到怒江边,远远可见怒江上的双孔桥称为双虹桥。经岗党村,往西走到百花林村,到斋公房,翻高黎贡山山脉就看到迄西(腾冲)。这条道路就是远古盐马古道。
云龙雒马大道到杉陽霁虹桥至保山
作者:杨兴源,云龙县宝丰乡文化旅游体育广播电视服务中国主任。同济大学云龙盐马古道保护和利用考查组、中国公路学会道路文化研究委员会指导。
责任编辑:李雨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