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融合之力奏响春晚强音 ——评2022年总台春晚
摘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是第40届春晚,自1983年以来,春晚在恪守本真、坚守初心的基础之上,不断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在坚持晚会节目方向性、文化性、艺术性的同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是第40届春晚,自1983年以来,春晚在恪守本真、坚守初心的基础之上,不断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在坚持晚会节目方向性、文化性、艺术性的同时,也在节目形态、创作理念、制作技术、传播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已经成为了铭刻在中华民族基因深处的集体记忆。
2022年总台春晚以“新征程上的迎春曲,中国年里的欢乐颂”为主题,回顾了过去一年国内人民关心的事物,拉开了新一年的序幕,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奏响了奋进的号角。2022年总台春晚将“融合”的理念贯穿整场晚会,为全国观众奉献出一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兼具的文化盛宴,为国家新型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实践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电视横屏与移动竖屏的融合
除夕夜晚,年夜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电视前收看总台春晚,在用微信接收和送出新年祝福时,或许会偶然间在“发现”中看到“直播”一栏上有一个醒目的红色“春晚”提醒标记,这正是2022年总台春晚推出的新型跨屏互动直播新体验——“竖屏看春晚”。
“竖屏看春晚”是央视历史上首次推出的移动端春晚直播模式,目的是为了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收视习惯,也满足了不同场景中用户同步收看春晚的需求,同时网络直播的转发、分享与弹幕等功能更是延展了春晚的社交属性,人们不仅可以像以往在微信群或微博对春晚内容进行评论、二度创作,如今也可以在春晚的直播间当中进行实时互动,分享自己奇趣的想法、收获的感动,还能够定时“抢”到直播间送出的“福利”。
此外,“竖屏看春晚”也并非仅仅是“横屏”的“竖放”或“截取”,而是架设了5台竖屏专属机位,运用竖屏视听语言将节目呈现给手机屏幕前的观众,较为狭窄的屏幕能够产生类似网络“直拍”的效果,放大节目中的细节,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至节目中的主要部分,从而提升了节目内容的沉浸感和传达力。由于“竖屏看春晚”是全国首次尝试,而春晚的大多数节目又是“群像”式表演,因此,大型综艺晚会直播,竖屏传播怎样才能更好地适配,依然面临着不少挑战。在紧张的直播态下,镜头如何合理切换,构图怎样舒适最佳,还需要竖屏编导团队经此一役,在未来的竖屏直播晚会时,随着经验积累与技术、技能的提升而不段改进,真正做到“大屏有全景、竖屏有特写,大屏重整体、竖屏重细节”的大小屏联袂互动、完美表达。
可以说,2022年总台春晚“竖屏看春晚”的新模式是一次媒体深度融合的优秀实践,超越了观众以往在观看电视时手机同步“摇一摇”的简单的即时参与,真正做到了电视端与移动端的跨屏交互,实现了多场景的传播。
传统艺术与智能技术的融合
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一直以来是艺术创作者们关注的重点,好的作品往往都是二者有机融合之下的产物,新的技术会催生新的艺术形态,旧的艺术形态也能在新技术的赋能下焕发新的活力。2022年总台春晚正是国内文艺晚会中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典范,尤其是歌舞类节目,用全新的媒介技术加持了演员的表演、丰富了节目的形态、深化了节目的意蕴,形成了沉浸式的观感体验。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运用了XR、全息扫描等新型媒介技术,将《千里江山图》投影在演播厅的四周,三百六十度环绕在场的观众,使得现场仿佛置身于宋朝的青绿山水间。身着青绿水袖长裙、头顶飞扬云髻的舞者,用静待、望月、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富有禅意的舞蹈动作,将《千里江山图》中蕴含的恢弘和细腻展现得淋漓尽致,典雅又不失柔美。
继欣赏完《千里江山图》的《只此青绿》之后,总台春晚又借创意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将观众带入了《富春山居图》的水墨山水之中。于3D立体动画、全息等技术渲染出的浓淡有韵的水墨画中之境,身着古装的演员或吟或舞、或歌或颂,将一首首经典诗词呈现出来。素雅、幽静的画面,虚实相生,尽显中国传统山水画之“气韵生动”,也将古人淡泊致远的精神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
创意舞蹈《金面》,通过裸眼3D、全息等技术,将充满神秘、蛮荒之意的古蜀地场景与演播厅融合在一起,更是将茂密、宏伟的建木“种植”在了观众席之上,使观众能够沉浸式地感受三星堆文化。少儿舞蹈《星星梦》则是将梦幻、绚烂的星空布满整个演播厅,为充满想象力的儿童编织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诚然,我们在不断应用新技术赋能文艺创作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内容依然是文艺作品的立身之本。内容得益于技术的赋能,能够使观众唤起更强烈的审美共情、获得更浓厚的审美愉悦,从而达成审美情趣的有机统一。像今年春晚,无论是《只此青绿》《金面》《行云流水》,还是《忆江南》《星星梦》,都充分体现了文化价值和艺术创新的、内容和技术的融合之美,形成了仪式大众的媒介景观,提升了审美的层次感、丰富度。
现场舞台与外部景观的融合
外景一直以来都是春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春晚内容多元化、形态多样化的手段之一。2022年春晚超越了以往多地同步直播的模式,在节目制作理念之上大胆创新,通过前沿的媒介技术,将现场与外景融合起来,同时也实现了虚拟场景和实地场景的无缝转换。
景观太极节目《行云流水》,将上海、重庆、广州的四座极具代表性的摩天高楼当作舞台,三位武术和太极冠军在云雾缥缈中挥洒武艺,深刻诠释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冰雪闪亮中国年》,在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的带领下,身处于春晚现场的交响乐团穿越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五棵松体育中心、首钢滑雪大跳台等冬奥会的主要比赛场所中,比赛场馆和冬奥村的灯光伴随节奏交相辉映,谱写出一阕跨越时空的交响乐章。
创意舞蹈《金面》在演员踏上舞台的刹那,就将空间转移到了收藏三星堆文物的博物馆中,在演员触摸了一下之后,青铜立人像“活”了过来,将全场观众引领到了数千年前的古蜀之地,在神话传说中的建木之上翩翩起舞,和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忆江南》则是通过现场演员的油纸伞进行转场,将观众带入进了徐徐展开的《富春山居图》画卷当中,在不停转换的江川、山林、亭庐中,尽显古时秀美的自然景色。
日常生活与时代脉搏的融合
作为一年一度的文艺盛会,春晚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欢度春节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要求春晚的节目内容要与中国最广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必须反映老百姓关注的话题和展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物。但同时,总台作为国家级的主流媒体,使得春晚又肩负着回顾年度社会热点、梳理年度建设成就、展望未来发展方向的媒体功能,因此也必须与时代的脉搏同频。
2022年总台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延续既往的创作理念,着力展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但与此同时,也将过去一年中的热点话题融入进了节目当中,从小切口反映出了时代主题。如郭冬临、邵峰等人的小品《休息区的故事》,讲述的还是夫妻关系,但此次的身份却是想要投身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展现出了抗疫工作者的真实生活写照。贾冰、沙溢等人的小品《发红包》则是关注到了农村外出务工群体以及乡村振兴号召下的返乡创业青年。贾玲、张小斐等人的小品《喜上加喜》,讲述的是一则短视频引发的婆媳矛盾,其背后反映的则是移动短视频“热烈”的图景背后所隐藏的媒介伦理问题。
此外,音乐短剧《万象回春》讲述了云南大象向北迁徙故事;三星堆文物现场发布仪式首次展示出了新发现的青铜大面具;“七一勋章”获得者代表的出现为全国人民展现了时代楷模的精神风貌;新年钟声敲响后,来自神舟十三号的三位航天员的新年祝福,让全国人民看到了祖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伟大进步;开场《欢乐吉祥年》的短片、冬奥特别设计《冰雪闪亮中国年》和歌曲《点亮梦》则是为接下来的冬奥会作出了预告。
传统经典与现代时尚的融合
在第40届的时间节点之上,2022年总台春晚也更加重视对过往的追溯、对经典的传承、对主流的延续、对未来的展望,一张张熟悉的“老”面孔和经典的艺术形态也重归舞台,实现了传统经典与现代时尚的融合。
纵观整场晚会可以发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贯穿了2022年总台春晚的始终,《只此青绿》《生生不息梨园情》《行云流水》《乳虎啸春》《金面》《土地的歌》《忆江南》等节目,以直观化的方式,生动展现了绘画、戏曲、武术、雕塑、民歌、诗词等中华传统艺术,用丰富的视听元素,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跃然于荧屏之上。姜昆、戴志诚的相声《欢乐方言》和卢鑫、玉浩的相声《像不像》也将传统相声重新带回到了春晚的舞台。
同时,2022年总台春晚也凸显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不懈拼搏、对亲朋好友的真诚以待等主流价值观,无论是《黄河 长江》中家国情怀的宏观叙事,还是《火锅奏鸣曲》中市井生活的细致刻画,无一不反映出了新时代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以及在新征程中奋勇拼搏的顽强意志。
此外,2022年总台春晚当中,还出现了诸多德艺双馨的老一辈艺术家,陶玉玲、李雪健、杨少春、陈少云、姜昆、杨洪基、李谷一等春晚名宿再度归来,风采不减当年,用精湛的表演,提升了晚会的整体艺术水准,也为新一代的艺术表演者们保驾护航,体现了春晚的传承精神。
总体而言,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从多元融合的制作理念出发,立足使命、守正创新,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之上,紧跟时代步伐,深度挖掘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运用全新的媒介技术,为中国人民奉上了一场绚丽、美妙的文化盛宴,也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做出了一次有益尝试。
责任编辑:李雨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