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 典型案例 (第三期)
摘要:近年来,成都市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涌现出一大批生动鲜活的成功案例。
近年来,成都市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涌现出一大批生动鲜活的成功案例。现将2022年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展示推广,以起到汇聚生态文明智慧,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案例1:党建引领、共建共享生态宜居新村——蒲江铁牛村
1.案例背景
铁牛村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成立了西来镇铁牛村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全村在领导小组的带领下锁定目标、各司其职、相互协同,全面推进乡风文明治理、共建共享生态宜居新村、不断实现产业绿色兴旺,奋力打造充分体现“生态之美、生产之美、生活之美、生命之美”的未来美好乡村公园社区。
蒲江铁牛村
2.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是党建引领激发生态共治活力。铁牛村充分发挥党组织生态文明建设领航作用,通过组织党员大会、塘坞例会、铁牛夜话等方式,形成协商共建工作机制,凝聚生态文明建设共识;通过引进生态领域人才、企业和社会组织持续激发生态建设人才活力。
二是党建引领共建文明宜居新村。铁牛村通过开展场镇环境整治、全域清洁美化提升行动,打造出宜居生态环境。依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项目,重塑乡村空间形态,构建生态发展格局。常态化开展“最美庭院”“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评选活动和低碳主题节庆活动、创新开设自然教育课堂,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成功入选新时代美丽乡村登上央视一套《山水间的家》。
三是党建引领实现产业绿色兴旺。铁牛村全面实施蒲江县“两个替代”(以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工程,探索“零农残”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大力倡导绿色生产方式。通过推动传统农业转化为生态有机农业,传统林盘转化为新型消费场景,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创新产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
蒲江铁牛村
3.经验启示
一是铸牢基层建设“主心骨”。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来。
二是充分挖掘生态“新价值”。在发展过程中要立足优势资源,充分盘活闲置资源,积极发展新业态,营造新场景,构建“生态产业与美好生活”的新空间。
三是创新建立工作“新机制”。通过科学规划,明确生态价值转化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一张蓝图绘到底。建立工作新机制,利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协调好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共识,凝聚力量。
案例2:党建引领、三区联动共建幸福和谐社区——川福号社区
1.案例背景
川福号社区素有千里沱江第一村(社区)之称。社区从现状问题、历史文化沿袭及未来社区治理方向着手,成立了大学城党委和志愿服务联盟,充分整合高校集群区教育资源、特色商业街区服务资源、生活居住区人力资源,实践并探索着“党建引领、三区联动”(即以大学城党委为引领、大学校区、商业街区、生活小区联动治理)的社区发展治理新模式,谱写着生态文明“新篇章”。
2.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是党建引领凝聚绿色发展力量。川福号社区成立了大学城党委,建立了大学城党委议事协调机制,凝聚着社会各种绿色发展力量。成立“社区慈善微基金”管理委员会,广泛募集资金投入生态文明建设,凝聚慈善发展力量;建立志愿服务联盟,开展文明劝导、社区义诊、环境整治等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凝聚志愿服务力量;通过建立社区居民公约、组织环境美化行动、开展“最美家庭”等评比活动等方式,用实际行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凝聚群众参与力量。
二是三区联动切实增加民生福祉。社区积极探索“三区联动”治理机制,切实增加民生福祉。联合建立微党校,开放高校教育平台,提升居民文明素养,推动人文教育平台普惠共享;高标准建设邻聚中心、邻里幸福空间、社区广场,推动公共服务设施优质共享;注重在地文化传承,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区多元文化相融共生。
川福号社区邻聚中心
3.经验启示
一是凝聚各方绿色发展力量。社区基层党组织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生态文明的理念、主张润物细无声地传递到群众中去,最大限度地凝聚绿色共识、凝聚绿色力量,聚智共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社区。
二是提升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广泛地将绿色发展理念带进社区、带进街区、带进校园,大力宣传绿色低碳重大价值,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引导群众形成向善向美的行为生活习惯。
案例3:长江文明之源,中华文明之光——新津区宝墩遗址
1.案例背景
新津区宝墩遗址距今约4500-4200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素有“长江文明之源,中华文明之光”的赞誉。遗址曾因生态环境优良而兴,又因自然灾害影响而衰。如今,通过对文化遗址的活化利用,使得古蜀文明再次闪耀,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动写照。
宝墩遗址
2.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是科学复原农耕生态,延续千年天府农耕文脉。宝墩遗址持续以高标准规划设计,高品质建设推进,重新梳理了现状农业种植情况及农田肌理,创新打造了以古蜀溯源、天府粮仓等为主题的大地景观,在生态与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间不断探索平衡点,全力绘好“新时代天府农耕新图景”。
宝墩遗址
宝墩遗址
二是筑牢生态发展共识,促进自然人文有机交融。宝墩遗址在宝墩国家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的支持下,有序启动了宝墩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环境整治及试验地块初步保护与展示等项目,不断做深做优“宝墩文化”本土品牌,通过厚植生态之基、厚筑文化之魂,让乡村生态与文化遗产和谐共美、让农耕文化与乡村文明共生共长。
三是强化遗址保护活化,再现古蜀文明灿烂辉煌。宝墩以守护文化生态的“绿水青山”为己任,不断创新活化传承理念,激活遗址发展生命力。通过开放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等遗址展示空间,让宝墩文化被更多人熟识,提升宝墩文化感召力。通过深化与专业研究机构合作、构建“村集体+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以及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等形式,进一步拓展遗址活化利用的“政商研学”合作路径,增强古蜀文明影响力。
宝墩遗址研学林盘
3.经验启示
一是长留生态之美,实现文明延续。通过宝墩遗址发掘研究发现,平原耕地孕育着生命,也孕育着文明,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保护生态就是延续文明。
二是创新活化利用,探索融合发展。既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要促进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通过探索多元活化利用模式,不断激发文化生机活力,促进文明持久兴旺。
案例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家园——都江堰市飞虹社区
1.案例背景
大熊猫国家公园是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都江堰市飞虹社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为契机,积极建设成为集物种保护、科普游憩、科学研究、社区发展、生态旅游等于一体的新型生态社区,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家园的典范。
都江堰市飞虹社区
2.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是以园地协调发展模式推动共建共管。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联合社区推行园地共建共管机制,协调落实共建共管内容,建立园地共建共管队伍,鼓励社区群众参加资源环境保护巡护队,积极引导开展生态友好产业,探索由传统农业种植区向生态产业区转变的多重路径,夯实共建共享经济基础。
飞虹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与巡护监测队
二是以生态公益互动推动文化IP共塑共享。管护总站联合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保护国际CI等各方力量参与共建共创“自然教育基地”,通过生态公益活动开发自然教育、生态体验产品,编印发布《大熊猫家园》《绿映都江堰》等科普读物、科普杂志,积极塑造大熊猫超级IP,奋力助推大熊猫文化传播。
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
三是构建“生态+乡村+文化”社区共创模式。社区依托精品民俗酒店、森林步道等资源,融入茶马古道文化,打造生态导向的山地旅游综合体。同时,由党组织搭台,联动社区、小区、景区,携手推动适旅化生态微场景建设,进一步彰显社区生态、形态、业态、文态,创新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山区表达方式。
3.经验启示
一是优化生态本底,发展生态友好产业。通过实施特许经营管理优化生态本底,积极发展生态友好产业;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把优质生态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和特色文化IP。
二是注重自然教育,传播生态文明思想。以自然教育的方式传播生态文明思想,让社区居民和广大游客成为生态文明思想的拥有者、践行者和受益者,促进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和谐共生。
(来源:成都市生态环境局)
责任编辑:李雨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