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第一重点

2023年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 (第一期)

2024-02-06 16:39

一、构建蓝绿交织公园体系,打造绿色城市生态垫面——大源中央公园

1、案例背景

大源中央公园位于高新区大源组团的核心商圈内,原址是20世纪80至90年代的郊区垃圾填埋场,建设总投资为2.6亿元,分为两期建设,公园总面积23.42公顷,于2015年6月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是一处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公园。

大源中央公园

2、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重塑蓝绿生态肌理。公园深度融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将水体景观和绿地系统进行融合打造,通过公园“蓝绿”空间系统的打造,保留与恢复城市生态垫面,助推全市蓝绿交织的公园体系打造,进一步呈现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生态图景。

二是推动城园一体,构建多样栖息生境。公园着力构建城园相融的城市绿心,引入“regular源野”下沉式生态空间,配套多种生态惠民设施,大力推动城市生活空间与绿色生态的嵌套耦合。公园着力构建万物和谐的生态家园,通过开展典型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工程,使湖泊生态系统由人为设计转为自然演替,吸引了20余种鸟类在此筑巢繁衍。

大源中央公园

三是营造惠民场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公园致力于让人、自然与城市产生美好互动,打造出许多大众喜闻乐见的惠民场景,积极响应国家减污降碳战略政策,倡导绿色低碳生活,鼓励绿色交通和步行、骑行等低碳出行方式。

四是提供城市绿肺,共享绿色生态福祉。公园植被每年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年均固碳总量约为3.98103t,释氧量约为2.89103t,为国家双碳目标战略的实现产生了积极意义。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周边地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助力高新区打造绿色增值的核心引擎。

五是完善联动机制,开展生态教育活动。公园通过建立“主管部门(绿化和文体)+街道(治安和城管)+公园管护单位+社区组织自治”,构建了4级6方的共建共治联动格局,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宣教活动,创新绿色低碳宣传方式,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实践课程。

3、经验启示

一是通过生态垫面打造,打造公园“蓝绿新生态”。通过构建良好城市生态垫面,进一步有利于助推形成蓝绿交织、山水融合、功能多元的蓝绿交织公园生态体系,打造公园“蓝绿新生态”。

二是注重城园有机融合,提高城园“蓝绿融合度”。通过生态廊道和完整的蓝绿交织公园体系,促进绿色空间体系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渗透叠加,实现公园与城市功能的依附共生。

三是兼顾生态效益提升,增强大众“蓝绿满足感”。聚焦规划统筹和资源供给,兼顾放大生态效益,提高生态空间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从矿山荒山到“金山银山”——大邑县䢺江镇

1、案例背景

䢺江镇位于成都市西部山区,近年来,䢺江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创新资源、场景、产业、机制、组织“五个活化”为抓手,盘活斜源闲置资源资产,营造多元场景,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矿区生态修复、价值转化。

大邑县䢺江镇

2、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夯实绿色根基,打造矿区生态修复典范。2013年,䢺江镇启动整镇改造和生态移民项目,同时依托原有的生态和文化资源,实施“共享旅居小镇”整体规划和建设模式,结合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打造了十里梅花走廊和丰富多彩的空间形态,成为独具特色的矿区生态修复典范。

二是发挥绿色优势,创新实现资源要素聚集。全省“两项改革”后,䢺江镇通过因地制宜、全域规划、科学布局,调优发展定位,以创新资源、场景、产业、机制、组织“五个活化”为抓手,集成土地资源、盘活公有资产、集聚人才资源,推动要素聚集、价值提升。

大邑县䢺江镇

三是发展绿色产业,显化绿水青山综合效益。䢺江镇大力发展林下产业,连片种植青梅、三木药材、人工林等近十万亩林业产业,助力绿色经济发展,同时用活旅游流量,活化消费场景,打造民宿聚落、发展运动康养等推动产业升级,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增收。

四是活化绿色机制,共建共治共享大美䢺江。䢺江镇坚持党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治理效能,同时强化集体经济发展,通过“管委会+国有公司+集体经济+农民”“项目清单+乡村合伙人”“老村民+新村民”等多元模式创新,深入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持续探索“两山转化”的䢺江路径。

3、经验启示

一是注重全域统筹实现资源要素盘活。打破行政建制壁垒,全域统筹解决“人、地、钱”等关键要素,实现了美丽风光变身美丽经济,促成了生态红利催生长远发展。

二是注重场景营造实现产业业态升级。注重美学空间塑造,消费场景营造,植入文创、时尚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消费,带动经济发展和居民增收,塑造出独具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业态和品牌形象。

三是注重治理创新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推进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更加高效,便民服务更加优质,基层基础更加牢固,在共建共治中共享产业增值收益。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绿色发展,铸就生态福地——蒲江朝阳湖镇

1、案例背景

成都市蒲江县是全国首批、四川省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同时也是首批美丽四川建设先行试点县,朝阳湖镇地处蒲江西南,长秋山侧,森林资源丰富,河湖水系众多,“深绿中的深绿”是朝阳湖镇生态现状的写实描述。自2019年起,朝阳湖镇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是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下城市生态屏障演变为“生态福地”的典型代表。

蒲江朝阳湖镇

2、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完善镇村级林长制,创新美丽蒲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朝阳湖镇积极发挥政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健全了镇村级林长制工作机制,建立了近百人的管护队伍,全面落实工作职责,加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效机制创新。

二是摸清在地资源底数,健全美丽蒲江生物多样监测保护体系。朝阳湖镇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物种)资源调查工作,摸清资源“家底”,构建了就地保护、栖息地保护等监测保护新体系,做到了科学保护。

蒲江朝阳湖镇

三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发挥美丽生态经济富民带动作用。实施长秋山生态修复工程,以有机农业为着力点,构筑“生态+农业”“生态+品牌”“生态+资产”发展模式,进一步发展美丽生态经济,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四是推动部门统筹联动,引领全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联席会议制度,探索环境损害赔偿和检察公益诉讼联动,推动受损生态环境修复。结合湿地日、爱鸟周等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工作,促进保护修复全民参与。

朝阳湖镇大鲵(娃娃鱼)

3、经验启示

一是深入构建美丽蒲江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效机制。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的长效管护机制,因地制宜地与激励政策相融合,提升生物多样性管护效能。

二是持续优化美丽蒲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模式。深度挖掘保护地资源特点,提供优质的生态旅游服务,推动生物技术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相融相生,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

三是坚持“请进来”与“强基础”相结合。引入专业团队,保证各类生态旅游产品或活动的质量,着力本地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能力提升,有效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青头潜鸭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四、多区域联动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成都市西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1、案例背景

温江区联合双流区、郫都区、彭州市、崇州市共同成立西部区域大气指挥调度中心,切实推进西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精准化,推动各项治气措施有序落地落实,努力实现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有效改善。

成都市西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2、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整合多方力量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围绕精准、科学和依法治污原则,以实现PM2.5和O3协同减排为目标,组建技术支持中心,搭建西部五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监管平台,建立科学分析、步调一致、紧密协作、共同发力的常态化联防联控机制。

二是运用技术手段全面加强问题排查。围绕切实推进西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精准化,分别针对五区个性因子开展专项行动,同时加强走航监测和重污染天气预警响应复盘,以深入排查大气污染问题。

三是有效推动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机制建立以来不断强化协防共治和同步响应,推动应急联动与联合执法,有效提升区域大气环境领域协同监管能力,区域内大部分区(市)在综合指数全省排名、全市排名、累积优良天数方面的情况都有所改善。

四是区县级层面全国率先试点和示范。西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是全国率先实体化开展区县级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试点,借鉴和示范效应显著。

3、经验启示

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常态联防联控工作体系。充分认识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省关于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上来,建立科学、标准统一、紧密协作、共同发力的常态化联防联控工作体系。

二是定期研判,利用科技力量加强区域防控。利用现有平台,结合西部五区科技治气能力,定期联合会商研判大气污染形势及气象扩散条件;根据气象预测趋势,采取针对性区域防控措施,实现科学、精准管控。

三是齐心聚力,坚决打好秋冬季污染攻坚战。聚焦工业企业、露天焚烧、工地扬尘、烟花爆竹燃放等重点污染源排放,制定西部区域污染物减排和污染源管控细化措施;发挥西部区域联防联控优势,推动秋冬季区域性颗粒物持续“削峰降速”。

(来源:成都市生态环境局)

责任编辑:李雨恒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