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理荟萃

天下奇绝的湘西古丈红石林(图)

2020-08-21 17:34 国家旅游地理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湖南古丈8月21日讯(通讯员 牧童短笛)看遍了山山水水也就不会再放足高山与流水之间,另人想不到的是。

国家旅游地理湖南古丈8月21日讯(通讯员 牧童短笛)看遍了山山水水也就不会再放足高山与流水之间,另人想不到的是,在湘西万木葱翠的丛林之中还隐藏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梦幻般的世界——红石林,它以独具风骚的魅力绽放着自己别有的红润光泽。也许你看过泰山的雄伟,看到过瀑布飞流直下一泄千里的壮丽。但你是否看过红色石林穿越时空海洋呢?古丈红石林景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由红色石林岩溶地貌和峡谷地貌组成,包括石林、峰丛、石柱、河流、湖泊、暗河、瀑布、洞穴、岩溶洼地、标准地质剖面和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展示了5亿年前的海底奇观。生活在这喧嚣的城市,每天看到的是灯红酒绿,听到的是汽车鸣笛声。如今来到红石林,身临其境,眼前全是火红火红的,青山环抱之中显得格外清新淡雅,我的心顿时融化在这片红色的土地。真的有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人生得意之感。

红石林堪称“武陵第一奇观”

红石林位于湘西自治州古丈县茄通和断龙乡境内,距古丈县城26公里,于著名的“芙蓉镇”隔岸相望,红石林正好处在张家界至凤凰这条旅游黄金走廊的中间位置。据悉,红石林目前是全球唯一在寒武纪形成的红色碳酸岩石林景区。据地质专家考证:红色石林岩石形成的历史约4.5亿年,地质史上称之为扬子古海(海底沉积了大量混合泥沙的碳酸盐物质,经地壳运动和侵蚀、溶蚀作用形成了这片美丽的地质奇观)。景区内遍布高大奇石,造型各异、颜色变化多端,且随天气、时间、季节变化而变化,晴红雨黑、阴转褐红、晨昏有别。景区内石景有:蜀犬吠日、乳燕待哺、楼兰古城、蜗牛搬家、七彩迷宫、利剑刺空、航母巡游、石兵列阵、少女出浴、观音坐莲、石鞭候主、灵龟探海、粽熊迎客、天狗吠日、水獭望云、母鸡捣窝、驼铃声声····尤以“巨人圆”、“古城故宫”、“八卦奇阵”、“诸葛藏书”为奇石绝景中的最佳。 景区内还有地下溶洞、绝壁天坑、神秘地坑、千年古木、土家山寨、土风民俗、集商遗址····

据地质专家考证,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在我国云南、贵州两省分布较多,但都是以灰色石林为主,像古丈红石林这样的“红皮肤”现在是全国唯一的。古丈红石林色彩鲜艳,造型优美,但最珍贵的是古丈红石林保持了原生态之美,在发现以前从来没有被人打扰过,石林中有峡谷、溪流、清泉、如织毯样的草坪、古老的紫藤花,与红石林相得益彰,整体景观秀丽精致清雅,宛如一个天然的园林。禇红色的石峰有的如红莲初绽,有的如驼峰突起,有的如骏马奔腾,更有各种石墙、石柱、石洞、飞来石、天生桥等,都惟妙惟肖,让人目不暇接。整个景区融红、秀、峻、奇、绝、古于一身,不愧为享有“武陵第一奇观”之美誉。

走进湘西神秘的红石林

红石林景区的发现并不是很早,大概也只是几十年的光景。整个景区原来都深埋于地下,是当地山民在开荒种地时无意中发现,经过几十年的发掘清理,已初具规模。不过还有多少没被发掘发现,谁也不清楚。其实我个人倒认为,此景区叫红石林并不太确切,因为这里并不是巨石或怪石林立,而是整个山谷只要是裸露在外的石头,在太阳的照射下都变成了红色。据专家分析,这里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汪洋,在漫长的抬升隆起过程中,到处都留下了海水退去时的痕迹,各种海洋生物的化石俯拾皆是。我们来时,找了一个住在景区大门外的当地人作向导,他又是一个护林员,对此处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这里原本是没有路的,所有的路都是清理出来的,或大石上,或石缝里,或巨石下,明路暗道四通八达,宛若迷宫,倘若没人向导,你真的是进得去,出不来。

一进景区,你就会感受到视觉上的巨大冲击,只见一排排一座座十几米高,在阳光下呈现出褐红色的山石出现在面前,一层层一圈圈笔直的线条像是被人用现代的技艺雕刻在上面,远观又似平静的水面荡起的涟漪。山石或浑圆,或凹凸,上上下下各为景致,但那线条却始终在一个个的水平线上。此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在遥远的蛮荒时代,海水是多么的留恋她怀中的这些礁石,她轻柔的拍打亲吻着它们,每退下去一点,她都要在它们的身上留下一层印记。她是真的舍不得它们,就像是一对被不可抗拒的原因分开的母子,一步一驻足,一步一回头,直至决别。

 穿过山石中间狭窄的石阶小道,进入三角形的石缝,里面是一条长长的石下通道,越走越深,仿佛要进入地心深处,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走出便豁然开朗,竟是一山间小盆地,盆地四周全是这种各色形态的层层山石,中间则是一泓碧水,数个突兀直立的巨石立在水的两边,状若含苞欲放的莲花,故此处唤作荷花池。盆地的一侧靠山的地方,两根直立的大石柱,其中一个拦腰折断,倒靠在另一根石柱上面,形成一个自然的门。穿门往上走,便来到化石集中分布区,我是外行,许多化石叫不出名字,只看出有一条鱼,身上的各个部位都清晰可见,鱼尾也呈摆动的状态,像是还在游动时被突然凝固,只是这一下便成了永恒。

来到小山顶,这里的景物更是多姿多彩,各种形态的山石比比皆是,似莲花盛开,似海象群舞,似海狮怒吼,在它们身上,你可以感受到当时大海的温柔,也可以领略到大海的威力。回首再望那小盆地,只见绿树,红石,碧水,相映相衬,美不胜收。

走进红石林,就如同走进梦幻般的世界,成片的红石林分布在20多平方公里的山岭中,有的似人、有的似物,造型千姿百态,气势宏伟。走进红石林,如同走进一座天然大氧吧,安静怡然、鸟语花香,这里确实是绝妙的养生之地。在石林中穿行,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难以想象这些红色的石头在五亿年前的海底会是什么?鱼儿?植物?大自然的奇妙真的是人类难以理解的。漫步走在这幽长的石林间,深深呼吸,仿佛嗅到了海洋的气息。看这层层叠叠的红石林,是不是仿若人工雕琢的一般?看,这鬼斧神工的造型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犹如来到了神秘的五亿年前。

犹如世外桃源般的红石林坐龙峡村

古丈县红石林镇坐龙峡村位于坐龙峡森林公园腹地,紧邻芙蓉镇及酉水河。该村是一个12个自然寨的土家族村,这里生态良好,文化独特丰富。为加快精准脱贫、全面小康步伐,坐龙峡村努力把坐龙峡村打造成集茶产业、土家文化、乡村游、休闲、观光、体验、康养、户外运动、趣味体育等于一体的民俗山水茶园综合体。下面,由我带领大家来领略一下该村的风情吧!

湘西母亲河--酉水河沉淀着历史的回声从村前缓缓流过,村内坐拥国家森林公园和坐龙峡村庄与千年古镇芙蓉镇一衣带水隔河守望。国家地质公园红石林曾伴着这个古寨的松涛在山脚下沉睡五亿年。在绵延的青山间,参天的古木群为土家儿女支撑起一方繁衍生息的家园。山寨内,华盖般的树冠掩映间,青瓦木屋错落有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该村是典型的土家族聚居村落,全村90%以上的房子为木质青瓦传统民居,较好地保留和继承了土家族的建筑风格。木屋及吊脚楼依山势而建,辅以青石条围砌,大多坐南朝北或坐东朝西,风格各异。组与组、户与户之间均以青石板铺就。大自然鬼斧神工与土家人智慧相融合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成为人们感受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一块绿色圣地。

漫步在坐龙峡村内,我不由自主地就会被吊脚楼的这些精致古老的工艺所吸引,那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木栏扶手、走马转角………此情此景正所谓花间一壶茶,群坐有乡亲。坐在吊脚楼里赏花,别有一番情趣。

全村森林覆盖率高达70%,最能体现村寨古老和独具特色的莫过于遍布于村内村外的300余株古树。树种主要有榉木、枫树、楠木、松柏等,几人合抱的参天大树也随处可见。据权威部门认证,树龄大多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这些古树伴随村寨走过500年风风雨雨、朝代更迭,村里人对这些古树有着特殊的情感。站在山上,向东眺望栖凤湖,渔家美景尽收眼底。向北俯瞰芙蓉镇,古镇风情动人心扉。坐龙峡村的自然景色与这里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幽山高岭藏古树,白云深处有人家。烈日静心听风语,寻者无意恋繁华”的唯美画面。

坐龙峡村让人们感受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同时,还能让人们深入了解源远流长的土家文化。这里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与保护。土家族摆手舞是在社巴日活动中所跳的一种祭祀性舞蹈,后来经过发展,由祭祀性向民俗性转化成为一种庆丰收、贺新喜的民俗歌舞形式。摆手舞已于2006年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土家族哭嫁歌又叫土家族婚嫁歌,土家族哭嫁歌整体结构严谨,篇幅浩繁,内容丰富。“恋亲恩、伤别离,歌为曼声。”情真意切、虽喜亦悲凸现出土家族婚俗与众不同的独特文化现象。2010年,古丈县土家族“哭嫁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茅古斯,属土家族流传至今的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毛古斯表演粗旷豪放、刚劲激昂,它让人们领略到洪荒时的原始艺术之美,是研究土家族文化的活化石。其表演形态中所保留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神崇拜等远古信仰符号和写意性、虚拟性。模仿性等艺术元素,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坐龙峡村的自然风光的锦绣,人文风情的璀璨或许这就是无数人心中的诗与远方吧?

冰石夫妻

冰石夫妻

茶乡古丈坐龙峡村美景

茶乡古丈坐龙峡村美景

芙蓉镇风光美景

芙蓉镇风光美景

古丈红石林

古丈红石林

古丈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

古丈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

红石林奔跑觅食的小松鼠

红石林奔跑觅食的小松鼠

红石林喀斯特峰林云蒸霞尉

红石林喀斯特峰林云蒸霞尉

红石林坐龙峡村的四合院

红石林坐龙峡村的四合院

土家族哭嫁

土家族哭嫁

湘西风情坐龙峡村如画

湘西风情坐龙峡村如画

湘西红石林景区

湘西红石林景区

湘西茅古斯舞

湘西茅古斯舞

湘西土家姑娘们的摆手舞

湘西土家姑娘们的摆手舞

形态各异的赤红喀斯特峰林

形态各异的赤红喀斯特峰林

仰望红石林

仰望红石林

游人在互动土家摆手舞的场景

游人在互动土家摆手舞的场景

责任编辑:吉中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